都江堰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都江堰市 日期:2017-06-27 00:00:00 字体大小:

 

 

都江堰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服务都江堰国际旅游名城建设,依据《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背景。“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呈现出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良性态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为“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全市有公办幼儿园21所。公办中小学47所,其中,小学23所,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9所,普通高中(含完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1%。高考普通类本科上线人数五年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公办幼儿园4所,学位数1350个,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21所,学位数6150个,民办公益性幼儿园18所,学位数4890个,五年增幅达718%,公益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3%。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规划修建公办幼儿园19所, 2016年已建成投入使用6所,2017年计划建成投入使用9所,2018计划建成投入使用4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巩固率100%2013年,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2年开始,成都市对我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指数进行监测,至2015年,总指数分别为0.320.310.280.26,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连年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加大对我市4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和指导,“十二五”期间,我市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连年攀升,从20111258人上升到20151616人。都江堰中学作为四川省二级示范高中,是我市高中的中坚力量,成都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精品化、青城山高中“低入高出”、八一聚源高中军营文化特色突出。

——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范,有特色。全市义务教育段适龄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34%。五年来全面超额完成中职学校招生目标任务。积极指导市职业中学与众和汽车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五年来,通过严格规范的资助申请、评审和公示等流程,发放了帮困助学补助金,“三儿”资助金、普高国助金,普高免学费、中职国助金、中职免学费、中职免住宿费、中职价格补贴等各类资助金8866万元。

——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共投入8000余万元(含教育信息化和实验室),信息化水平装备标准有较大提高,全市独立建制中小学均达到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区县级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实现全覆盖,并通过国家网络安全二级认证,独立建制学校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校校通”。全市中小学建有多媒体终端的比例为100%,实现“班班通”。 “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应用推广不断深入。五年培训教师信息化约9800余人次。推进中考网上阅卷、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及网上录取工作,建成教育门户网站群、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资源平台、装备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

——学校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修建顶新新建小学、中兴学校、青城山高中食堂,以及石羊小学学生宿舍共3917平方米,总投资1281.5万元。完成29所学校的标准化运动场改造,总面积126247平方米,总投资3524万元。

2.教育开放合作纵深推进。

——名校聚集区雏形初现。2014年,市委作出了大力引进优质名校、在都江堰形成名校聚集区的部署。成都市泡桐树小学都江堰校区、成都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已于20159月开学,并呈现学校新面貌、办学新理念、教师新状态、学生新风采、家长新感悟、社会新评价的良好发展态势。截止目前,成都七中、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等成都市公立名校已签约,将陆续进驻我市。西南地区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望子成龙学校举办我市民办学校玉垒中学、育才学校,成都市知名民办学校成都嘉祥学校、金苹果幼儿园也将在我市办学。这9所引进的名校,将与我市都江堰中学、塔子坝中学、李冰中学、北街小学、团结小学、都江堰市幼儿园等传统优质名校,以及新优质学校如奎光小学、锦堰中学等,在都江堰形成名校聚集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交流,五年来,都江堰中学、塔子坝中学等10余所学校师生与国(境)外师生交流互访达2651人次,94名专任教师出国(境)参加培训。指导都江堰中学、李冰中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都江堰校区成功创建了“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单位”。 2014 ,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首次监测,总实现度为46.58 %,居三圈层第5名,到2015年,总实现度为66.57%,居三圈层第3名。

——上海市对我市教育持续援建。以《关于构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工作长效机制的框架协议》为指导,两地教育系统之间开展了大量的人才交流培训活动。组织10余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赴上海培训,上海市艺体教师来都江堰市培训艺体教师563人次,每年组织参加上海-都江堰学生动漫画大赛等,五年来,超过600名都江堰教师选派到上海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力的推进了都江堰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高新区与我市结成教育联盟互动发展。2011年与高新区学校结对的中小学12所,到2016年,增加到20所,20所学校之间通过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等,联盟双方统筹谋划两地教育有效融通的途径和方法,深化交流共享机制建设。重点推进两地管理融合、人员融合、研究融合、资源融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市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家型、管理型、学者型师资队伍。

——师德满意率不断提升。以师德考核为抓手,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培、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对出现严重师德失范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师德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深入推进教师交流。实施“县管校聘”,落实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学科交流、支教讲学交流、教学研讨交流、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等各种交流形式,形成教师交流机制,到2015年,教师年流动比例达到20%

——加强名师队伍考核。按照《都江堰市教育局名师定期考核制度实施方案》(都教发201183号),将在岗的历届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特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等全部纳入每两年1次的集中考核。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名优教师共计418人,其中省特级教师6人,成都市特级校长1人,成都市管理带头人1人,成都市特级教师5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1人,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带头人384人。有四川省名师工作坊2个,成都市名师工作室2个,都江堰市名师工作室5个,共计9个。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执行组织部和宣传部有关干部选任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机构编制“三定方案”和《都江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长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意见》(都教发2012226号)和《都江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层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的意见》(都教发2012227)的要求,按规定职数、条件和程序配备干部。5年来,调整教育系统中层及以上干部918人次。新提拔副校(园)级、校级、机关中层干部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等干部共计153人次。

——积极实施绩效工资。经过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三次绩效工资调标,我市义务教育段绩效工资总量由2009年的24037//年,提高到2015年的34465//年,增幅43.4%,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积极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严格按照设定的条件和相关程序,招聘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签订劳动合同,年人均待遇由2012年的25000元逐步提升到现在的41332元。

全面完成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5年来,共邀请省内外专家20余人,对我市校园长培训达400人次。自2013年“李冰讲坛”创立以来,已经开展了15次活动,陆续邀请了省内外专家教授26人,对我市校园长、青年干部、骨干教师约4000余人次展开培训。5年来我市新招聘的300名新教师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年来,完成国培项目送培300余人、省级骨干培训项目送培100余人,市级骨干培训项目送培150余人,成都市校(园)长、教师培训送培150余人,读书活动送培120余人,参加成都市举办的“微师培”合计555人,组织近600人次的中小学、幼儿园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参加“文翁大讲堂”培训活动。5年来我市四所基地校(园)依托成都市及其他资源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不断辐射引领我市教育教学发展,共开展联合教研100余次,送教160余堂,提供优质教学资源2000余例,为我市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贡献。职业中学“双师型”教师达到50%,较上一个五年末提高30个百分点。各学段教师学历都达到国家要求。

“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都江堰市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面临不少挑战:都江堰市缺少在成都市、全省、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型学校和领军型校长、名特优教师;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瓶颈依然存在,实现教育高位均衡任重道远;城区和部分乡镇中小学学位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学校布局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技术装备老旧、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不高,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两大难题;学前教育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提升保教质量、实现内涵发展需要对师资予以更加有力的保障,需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临聘教师待遇。

(二)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是都江堰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都江堰市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依然艰巨;迎接高考改革,面临学生分层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挑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对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的适应能力和支持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都江堰市委各项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都江堰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以教师为根本,强化人力资源和教师队伍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关键要素的理念。

——促进教育公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水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更加重视教育过程公平,关注特殊群体,使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提升服务能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为都江堰市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撑。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提高优质教育有效供给,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解决教育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先进教育经验,加快推动教育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作风保证和纪律保证。

3.发展目标

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名师名校建设工程,努力建成与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相匹配的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提高15年基本公共教育发展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法进一步完善。

——育人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社区教育的机制体制,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健全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都江堰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教育保障水平全面加强。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教全面落实,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参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管办评分离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属性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9.00

99.00

预期性

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4

99.5

约束性

3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9.00

99.00

约束性

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8.1

98.5

约束性

5

职普比

 

5.14.9

大体相当

预期性

6

从业人员年继续教育率

%

68.35

70.00

预期性

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4.47

14.80

预期性

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34

9.50

约束性

9

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15

20.00

预期性

10

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

 

0.26

≤0.27

预期性

11

教育国际化实现度

%

66.76

85.00

预期性

12

教育现代化实现度

%

91.32

2015标准)

93.00

2020标准)

预期性

二、立德树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深化“美丽的花朵”素质教育行动,紧扣一个重点,完善三个体系,实施四项建设,开展五大教育。一个重点即明确不同学段德育要求;三个体系即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评价体系、“三结合”的德育育人体系;四项建设即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五大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和法治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德育,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公民素养和法治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良好人格和担当精神。强化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着力推动法治教育基地和支持体系建设。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夯实中小学创新教育基础。广泛开展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学校教育模式,开展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重点建设一批创新教育实验室。把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内容。鼓励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双创”教育。围绕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培养学生文化创意项目的研发意识和文化创意能力。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提升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鼓励学校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和训练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支持建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课,开展丰富、多元、优质、创新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实中小学劳动课,开展种植、养殖等学农实践体验活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社会实践机制,探索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诚信记录电子平台。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教学、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机对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志愿服务、学校军训、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开设防震减灾科普课堂。

(四)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着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逐步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前沿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和原则,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重点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健康人格的整体培育,立足于心理预防和发展,辅之以矫治和危机干预,充分发挥都江堰市学生心理发展中心的功能优势,利用现有师资、环境、政策、辐射优势,积极拓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训、学术交流等内容。开展好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识,努力增强学生心理危机求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班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联动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和体系。到2020年创设成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三所(小学、初中、高中),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健康教师10名,全面完成成都市心理辅导员B级培训责任目标。创新、拓展社区心理健康特色教育模式,努力构建中学生生涯规划体系,建立并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学校工作体系,定期、广泛在学校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活动,申报并完成省级课题《都江堰市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家长课堂》。

(五)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开设丰富优质的艺术课程,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创新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加大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力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帮助学生形成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和审美理想。建立美育年度报告制度。

三、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聚焦课程课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关注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深度开展信息技术运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学校与图书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区单位、企业农场等合作,探索品德、科学、艺术、劳动、通用技术教育等学科课程向社会延伸。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因地(校)制宜、因人(教师)制宜的整合、改编与拓展,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积极推进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指导学校整合校内外支持性资源,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模块化、系列化、课程化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坚持和规范入学资格审核,逐步建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探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坚持和完善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制度。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建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点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严格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学生成长写实记录诚信体系,适应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三)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大力支持区域内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学历学校实施特色发展计划,与公办学校错位协调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以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指导,开展民办学校非盈利制度试点校建设。

(四)积极发展智慧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实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教育云计算中心建设,实现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及不间断服务。全域推广电子学生证(一卡通),推进智能终端进校园,实现常态化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反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管理体系。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未来学校”建设试点。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逐步构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体系。实施师生ict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在线评估,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达到90%。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思维能力,建立师生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与学关系。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和创新探究实验室运用。运用vrar3d打印等技术开展多种学习体验活动。

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多级分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健全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和归集机制。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

推进教育决策和管理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建成覆盖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准化和教学分析即时化。实施学生成长、教师教学行为数据归集计划,推行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评价方式,实现动态、可持续、形成性和诊断性的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畅通多方参与治理的渠道,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信息快速互通。

四、协调发展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一)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全面实现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深化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教育发展机制。全面实现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的统一和“两免一补”城乡全覆盖。着力做好“兜底提升”,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

推动形成市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机会公平均等、资源配置动态均衡、质量水平全域共进、管理方式创新融合”的市域统筹发展机制,驱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进程。

(二)调整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

为应对大量拆迁户入住城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以及二孩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城区和个别乡镇的学位不足的新情况,“十三五”期间,实施学校建设项目11个,拟新建小学3所、中学1所,扩建小学4所、中学2所,迁建中学1所。

新建学校项目2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班)

新增学位(个)

准备时间

动工时间

投用时间

总投资(万元)

奎光塔街道滨江社区小学

新建

48

2160

2017

2018

2019.9

6300

永丰街道新联社区小学

新建

36

1620

2019

2020

2021.9

4760

扩建学校项目4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班)

新增学位()

准备时间

动工时间

投用时间

总投资(万元)

崇义小学

扩建教室

6

270

2017

2018

2019.9

280

扩建宿舍

4000平方米

800

2017

2018

2019.9

1120

青城小学

扩建教室

12

540

2017

2018

2019.9

504

石羊小学

扩建教室

12

540

2018

2019

2020.9

504

柳街小学

扩建教室

6

270

2019

2020

2021.9

280

扩建学生宿舍项目2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平方米)

新增床位(个)

准备时间

动工时间

投用时间

总投资(万元)

李冰中学

扩建宿舍

5000平方米

1000

2018

2019

2020.9

1400

锦堰中学

扩建宿舍

5000平方米

1000

2018

2019

2020.9

1400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都江堰城市发展定位,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紧紧围绕都江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积极创建成都市特色示范校。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度融入成都市“3+n”集团化办学。争取更多的专业实施“3+2”中高职衔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做好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中职招生就业创业平台,健全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力争创建成都市旅游特色示范校。围绕特色示范校的创建,调整专业设置,逐年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2020年,争创一所四川省高级技工学校。

(四)大力发展终身教育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下,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终身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建设遍布城乡的各类学习型组织。

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都江堰市社区教育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村(居)社区教育工作站、院落学习室等三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开放共享学校资源,不断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构建特色鲜明、灵活开放、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建立市民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做好与成都市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对接工作。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五)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技能人才

推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围绕都江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推动职业学校科学定位,适应都江堰产业需求,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

加快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对接都江堰五大度假区,六大主题乐园的规划,加强旅游专业链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

五、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作用。完善评价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建立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多元的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鼓励学校研究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开展学生发展评价数据库和评价参照体系建设的探索。

指导学校建立教育质量内控机制,完善学业质量预警机制。认真研究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和考核的方式内容,适时、适当调整项目指标,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生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定期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机制,指导学校建立教育质量内控机制。建立运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价的机制、反馈改进机制,在关键质量监控点和薄弱环节建立预警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及时干预与纠偏。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将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提升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吻合度。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人,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所在区域文化底蕴,设计和构建学校文化风格。通过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方面文化建设,塑造“一校一品”文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居民学习中心。

建设绿色校园。实施环境育人,建设美丽校园。围绕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完善校园安全环境标准,严格对学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装修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器材、室内空气等进行环保检测与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强化师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三)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履行教育责任,为学生学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和便利,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六、全面开放深化教育合作

(一)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中学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推进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职业中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和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融合。鼓励中小学校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好国际化窗口学校。积极开展教师(教研员)海外研修培训、出国(境)交流、参与国际会议等。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积极推动在本市开办中外合作法人办学机构。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质量认证、质量预警和信息公开制度。优化外籍教师管理和服务。完善国际学生服务体系和教育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加大对研学旅行(游学)的规范和监管。

(二)深化教育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积极参与成都市“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参加成都市“全球伙伴计划”,大力推进国际友城深度合作、“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发展、教师国际研习、留学都江堰、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熊猫课堂”走世界等行动计划。开展汉语国际推广。

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办好都江堰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积极利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参加全球教育发展会议,并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推广都江堰教育改革发展经验。

加强与港澳、台湾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实施与港澳地区在师资、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督导等领域的合作。开展与港澳、台湾地区的学生、教师交流互访。

(三)加强教育交流

深化沪都教育长效合作,建立健全沪都教育合作发展机制,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学共鉴、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开展与高新区的教育合作,强化政策设计、教师交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合作,为学校交流合作提供支持和搭建平台。

七、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一)大力推进名校建设

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管理精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名校集群。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一校一品”特色更加突出,区域内领军型学校、特色型学校、成长型学校三类名校共建共荣,良性互动,整体办学水平跻身成都市前列。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3所,创建成都市特色高中23所,创建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类特色学校、示范学校40所,建成成都市新优质学校15所,建成都江堰市特色学校、示范学校22所。

(二)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坚持“两为主”发展原则。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优先发展范畴,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公建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积极扶持公益性幼儿园,不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

创新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建立优先发展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公益性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实行动态调整。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幼儿园保教工作操作规范,开展学前教育集体视导。深化城乡、区域互动发展和幼儿园结对帮扶,鼓励幼儿园提档升级,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年,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二级园以上在园幼儿占比)达7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以上。

(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充分利用引进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我市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段学区制建设和我市本土名校教育集团(联盟)建设,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城乡教育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集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市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逐步实现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持续关注和指导我市已有新优质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助推其在成都市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逐年消除小学大班额,力争到2020年,班额控制在45/班以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实行小班化教学

(四)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学校巩固率。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行动计划,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创建成都市特色高中。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办出特色,提升品质,都江堰中学争创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城山高级中学、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争创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能力。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教学,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多样优质的校本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五)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覆盖网络,加快构建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管理服务功能,持续增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不断规范随班就读运行机制,充分保障各类特殊儿童享受优质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根据我市发展规划及人口流动情况,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棚户区改造拆迁户子女、旅游项目拆迁家庭子女等各类受教育群体,提前做好摸底调研,科学划片,合理统筹,广泛宣传,做好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在成都市的指导下,建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口帮扶康定市和雅江县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开展区县结对、教师支教、教师培训、校长挂职、经费和装备援助等,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服务水平。

 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主题教育活动和师德满意率测评为抓手,以师德行为准则为准绳,加大师德失范行为的查处力度,坚持对师德失范者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按照《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处理办法》的要求,与教师签订《都江堰市在职教师抵制有偿补课承诺书》。同时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在媒体公开宣传、公布教育局举报电话等途径,接受监督、举报。经调查属实的有偿补课行为,严肃处理,坚决制止有偿补课。

(二)大力推进名师工程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名师建设长效机制,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02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5%,其中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15%,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人才、领航校(园)长、未来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教坛新秀、先进德育工作者,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未来名师等一大批社会充分认可的名师,形成由领军型名师、特色型名师、成长型名师组成的梯形结构名师阵容,总数超过1200名,占比达到25%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大力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应不少于240学时,各学校要制定新教师3-5年成长计划并严格考核。

二是全面提升教师、校(园)长专业发展能力。开展新中考、高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和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培训,5年内对全市教师、校(园)长轮训一遍。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开展班主任专项培训。

三是组建“都江堰市名师讲学团”,“送培下乡”、“送培到校”,定期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巡回讲学。

四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五是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20年,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95%,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比例达到95%;义务教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达到95%;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比例达到15%

2.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聚焦教学改革,聚焦教学常规管理,聚焦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增强培训实效,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快推进校(园)本研修工作。做好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教师完成40学时、其他学校教师完成25学时的校本研修规范性课程任务的管理服务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名优教师”(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落实“县管校聘”机制。健全教职工编制调整机制,充分发挥编制效益。继续扎实推进教师全员竞聘工作,健全激励机制。

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推进评聘结合,提高中小学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统筹做好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推荐工作。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定期注册工作,畅通不合格教师退出渠道。

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每两年体检1次;在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乡村教师予以倾斜;大力推进教师区域内交流,选派优秀干部和教师到乡村学校任职。

 深化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逐步加大骨干教师交流力度,着力优化教师均衡配置水平。创新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交流办法,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完善教师交流政策保障体系。

全面保障教师队伍待遇。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优化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

九、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标准、规划、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在新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稳步推进“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改革。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认真履行重大教育决策公共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切实发挥好都江堰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对重大教育决策的意见建议。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健全学校章程核准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现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依据章程自主办学。以章程建设为统领,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和卫生、资产及财务等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建立校务委员会,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加强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制度的知情权。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

(三)完善教育监管机制

加强教育督导。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依法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督导和评估监测。依法将教育督导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控制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建立市、校两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测评价的改进提升机制,健全考核和问责机制。持续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教育现代化监测、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监测。对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的情况开展专项督导。

落实教育标准。开展教育标准的宣传、培训。推动学校达标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加强社会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推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向社会公布制度。建立支持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教育评估监测的制度。

(四)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得到严格实施。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对违规办学、违规招生等行为开展综合执法。探索建立教育、财政、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非法办学办班等开展联合执法。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执法方式,增强对教育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实时纠正的能力。

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管理、师生权益维护、招生考试等领域,制定或者修订综合性规定、管理办法。对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全员法治培训,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有效化解矛盾,积极维护稳定。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十、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机制,逐级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构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机制,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审查工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惩防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加强廉政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廉洁学校创建,推进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依法保障教育投入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教育投入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相适应,将教育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出,按照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逐年增长。建立与地方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等合理联动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建立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健全教育投入重点领域的调整机制,进一步形成财政投入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制度和标准建设、教育监测评价和教育科研等重点领域倾斜的适时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薄弱学校保障水平。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挂钩制度。依据《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编制财政预算项目库,制定教育财政年度预算。对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管和审计。做好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三)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与任务,形成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施规划的牵头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履职尽责。“十三五”期间市本级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必须与本规划衔接,全面落实规划的任务、项目,达成规划目标。

建立年度定期监测评估机制。对本规划实施进度、任务落实情况、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年度监测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调整规划实施方案、政策决策、考核问责的依据。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附录

 

名词解释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5岁幼儿毛入园率为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总数占3-5岁适龄幼儿数的比率。

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该指标反映成都适龄儿童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具体体现。具体值为评价年份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人数占该届学生一年级人数的比率。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具体值为评价年份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占15-17岁适龄人口的比率。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18-22岁适龄人口的比率。

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值为当年新增劳动力总受教育年限除以新增劳动力人数所得值。

6.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该指标反映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该指数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发布。

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指所有16-59岁劳动力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该指标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8.教育国际化实现度:该指标反映区域内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包括教育国际化工作政策环境、教育国际化资源配置、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教育国际化社会贡献四大方面。该实现度每年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

   9.教育现代化实现度:该指标反映区域内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包括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公平和质量、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及教育信息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社会满意度八个方面。该指数每年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
分享到:
0